温馨贴士:

发送您的姓名+专业+电话到下方微信,可免费听讲座哦~

心冷 耶鲁华裔教授怒称以后不招中国学生

荏苒柔木 Wed Nov 02 08:53:04 CST 2016 阅览5188 评论

【 qianmu.org-心冷 耶鲁华裔教授怒称以后不招中国学生 】

聪明绝顶,智商超群但随波逐流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的中国学生大有人在,而这也成为了制约中国学生的学术成就,所以,留学出国的学生是一年比一年多,但真正的学术大家这么多年却是少之又少。没有兴趣,却去申PhD,单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拿得全奖,却在你的学校你的导师期望你出最强学术成绩的时候,受其它事情的牵绊而不了了之。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学校想要的,长此以往,有耶鲁的教授甚至呼吁,以后不要招中国学生了!下边是他的观点:

中国人有天赋,又勤奋,可是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开始不爱招中国学生了?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时,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表现都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没有兴趣为什么要读PhD?

张三(化名)出生于国内某大城市,高中毕业轻松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国内顶尖名校,等他到耶鲁读博士时,哪怕再难的数理经济模型对他来说都太容易。在我的博士生课堂上,他毫无疑问一直是最优秀的,即使在耶鲁这样的世界各地天才汇聚的地方,他的聪明才华照样遥遥领先。

可两年后的一天,正当他全力以赴深入做研究而且已经有出色成果的时候,张三找我私聊,说他在考虑是否退学回国去做PE投资基金,因为他父母好友愿意出资5000万美元由他去负责管理,机会难得。

我问他:“你的天赋如此出色,我一直认为你最有希望出类拔萃,出一流学术成就。告诉我,你是否真的对学术研究、学术生涯有兴趣、有激情?”

多年的经历让我清楚,一个人如果对他从事的工作没兴趣、无激情,尤其当他做的是学术研究时,那么,要他做好、要他做出别人想不到的创造性成绩,那等于是赶鸭子上架,难!每天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只会是应付,不会钻进去的,那样他自己也会痛苦、很累。

张三回答说:“对学术研究谈不上有兴趣。我可以做,也可以写学术论文,但这不是我的兴趣与激情所在。”这下好了,我跟同事原来期许厚望的博士生,对我们的专业也就是如此。我接着问他:“那你为什么要申请金融博士研究生呢?”他的回答不奇怪:“因为父母要我这样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学都这样做。”

很多年来教过的中国学生中,真正因为自己喜欢而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和安排。既然他们都不是因为自己真实的兴趣而为,出现上面我们谈到的,那么多读金融博士、经济学博士的中国学生最后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较差,就不足为奇。赶鸭子也许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我见过的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较好”“最好”这些价值判断都只能是相对的,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因为不存在没有度量指标、没有参照系的“好”和“最好”。

很多人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

有得人是随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认为最好的哈佛、耶鲁或者北大、清华。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时,他们也说不上来。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

在任何社会中,人才资源是各项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把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跟其专业尽量配置得一致,是整个经济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关键因素。

根源:顺从儒家文化走哪哪吃亏

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

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

而且,不只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如此。比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有一个给中国裔。尽管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令人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

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坏在我们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上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来源:陈志武、耶鲁教授】

本文来源:http://www.qianmu.org/article/3480.htm

网站声明

迁木网致力于为广大同学建立一个免费、自由的DIY咨询平台。让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查资料,随时随地解决留学问题。​​

为保障迁木网内容的唯一性,未经书面授权,不允许用作任何商业用途。也不允许复制、转载和传播,一经发现,迁木网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凡涉嫌侵权、广告、或宣传的内容,都将无条件删除。若您有任何建议,或发现您的作品被侵权,请联系:ts@qianmu.org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粤ICP备14051839号-1 ©201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羚羊网|投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