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anmu.org-2017美本申请有哪些现象 】
对于即将于明后年申请的同学来说,了解2016-2017的申请季所呈现的趋势并进行针对性的准备是当务之急,正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面由小编为大家解读美本申请五大现象
申请系统大改革
2016年和2017年申请,是美本申请华丽的分割年。不仅SAT迎来10年来一次的改革,美国大学也推出了新的申请系统CAAS,连加州大学申请系统也把亘古不变的申请文书题目换掉了。
Common申请系统悄悄增加了很多新的细节(如Facebook和Twitter链接),大学面试的内容和方法也做了诸多调整。可以预测的是,校方们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奇招数,以更科学的遴选方式去筛查数量激增的申请人,以更全面且深入细节的证据搜集方式去评价学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关注这些新增变化,及时向校方展示我们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保底校” 不再安全可靠
今年三所著名的常青藤备胎校UIUC(伊利诺伊香槟分校),UCI(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UCD(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录取率还算不负众望,而以“容易进”闻名的加州其它学校,如圣地亚哥分校却提升了录取难度。圣巴巴拉分校录取的学生群体也让人摸不清头脑,很难说明原因。很多人认为是这些院校的财政政策和管理者出现了变化,对国际生的录取口味产生了影响。
而对今明两年要申请的同学来说,多申请学校是唯一最保险的破解方法。往年推荐冲击名校学生的申请数量为8-12所,今年强烈推荐同学们申请至少15所大学,并且增多保底学校。
三类学生具有明显录取优势
具有海外学习背景(在美国等英语系国家读书超过两年),优异的AP考试成绩或标准化国际课程IB/A-Level的权威认证,国内顶尖高中的就读背景(如北京四中、南京外国语),如果学生具有这三类背景,在申请中要比其他背景的同学具有明显优势。
举个例子,北京十一学校国际班的学生,在申请UCSD,就有很大的优势。在今年UCSD拒绝一片高分同学的情况下,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反而以较低的分数获得该校的录取。在往年,一些偏远地区(如新疆)的学生具有录取优势,但是今年这种优势已经消失。
当然,也不是说三种背景的学生都有优势。比方说,在美高读书的同学,甚至连完整的学习SAT的时间段的都没有;IB和 A-Level课程难度很大,想有好的GPA较为困难;而国内顶尖高中的学生也会因为竞争者太多,成了陪太子读书的炮灰。
因此,就读普通高中的同学,需要从多角度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学术含量的科技论文,参加有含金量的学术竞赛(如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的奖状,或者有专业针对性的参加几科AP考试并取得满分。
SAT分数段1900-2100所去学校档次大致相当
SAT满分档(阅读700+)的学生,也难以保证进入常青藤类大学。又因为美国前三十五位大学的录取总人数相对少,放不下那么多高分(前35位大学的录取总人数占前50大学总人数的15%左右),导致SAT成绩在1900-2000之间的同学几乎不太可能被35位以前的大学录取。甚至有不少SAT分数2100的同学,最后去了前五十大学。
大环境很悲观,可幸运儿还是不少的:依然有不少分数较低的同学能够被美国名校录取, 例如UCLA和NYU的最低录取分数是SAT阅读分数600+(总分2050左右)。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同学在高分党里脱颖而出呢?答案在下一个真相里!
早申(EA)作为一种招生策略,对学校来说,不仅仅可以大幅地减少入学率(Yield Rate)上的不确定性(因为早申被录取的学生必须放弃其他学校的申请),要知道早申可是同学们表达对女神校爱意的最直接方式。
ED存在对于中国的申请者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很多中国申请者所亲睐的名校录取国际学生的名额都是有限的,但随着近年中国学生申请人数的增加,名额并没有相应增加,直接造成中国学生的申请难度剧增。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能够通过还没那么拥挤的ED拿到录取,无疑是中国学生的一个绝好机会。对于大U来说,ED阶段会录取将近三分之一的名额,这意味着,常规申请阶段的竞争将是非常激烈的。相对来说,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大学和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本来留给中国学生的名额就少地可怜,如果错过了ED这一轮,通过RD来获得录取的概率会变得很小。
2017年申请对策:
想申请EA和ED,托福成绩在暑期就要考出,而SAT或ACT就要在今年11月前考到理想的分数才可以寄给女神校!
众所周知,目前近几年来,SAT连续泄题情况严重,导致很多同学卯足了劲考出的成绩最后被取消或者无故压分,造成极大的成本损失。虽然ACT不久前也经历了一次泄题取消考试的情况,但总体较SAT而言,ACT考试会是更有保障的选择。
对于早申党们来说,2016年9月的ACT考试就是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机会了!因此,各位卯足了劲想去梦校的同学,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早规划申请安排。
本文来源:http://www.qianmu.org/article/3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