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anmu.org-三星手机爆炸事件或影响韩国留学声誉 】
三星手机爆炸事件持续发酵,美媒分析,该危机或伤害韩国就业、国家信用度。至于会不会进步一影响韩国留学的声誉,还尚待观察。一个公司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脉,近现代以来没有哪一家能像三星之于韩国一样,一个公司的成败甚至可以动摇一个国家的根本。
近日527 名GalaxyNote7 手机的韩国用户近日向韩国一家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三星公司赔偿每人损失费50 万韩元(约合442 美元)。更为严重的是,韩国一家投资顾问公司近日建议三星股东投票反对副社长李在镕加入董事会,成为公开反对这位法定继承人上台的最强音。
三星Galaxy Note7手机今年8月问世。9月三星宣布,由于电池缺陷,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召回并更换这款手机。但此后陆续有人报告更新机也有起火事件。本月11日三星决定停止生产、销售和更换这款手机。
韩国民众感到被背叛
527 名三星Galaxy Note7 手机的韩国用户24 日向韩国一家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三星电子公司赔偿每人损失费50 万韩元(约合442 美元)。为挽回消费者忠诚度,三星公司在同一天宣布韩国市场换购新一代产品的优惠方案。
综合韩联社、新华社报道,韩国哈维斯特律师事务所的高永逸(音译)既是此案的原告代理律师,同时也是527 名原告中的一名。他在首尔中央区法院外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因三星召回GalaxyNote7 手机,原告花费时间和经济成本往返三星门店、转移手机内数据,同时因担心手机起火,他们忧心忡忡,心理上也遭受伤害,因而向三星索赔。
他强调,此案原告并非像此前美国的诉讼案那样,向三星索要数额巨大的惩罚性赔偿,只是“要求对消费者遭受的普通损失做出公正的赔偿”。
这500多名原告中,有人在更换手机的路上耗费8 小时。26 岁的金采荣(音)说,他从家中驱车前往购买手机的釜山更换手机,来回高速公路过路费和汽油费就花了近100 美元。“我感到被背叛了,我很生气,再也不想用它了。”
高永逸说,他8 月购买GalaxyNote7 后,不得不三次前往门店,先是检测电池质量,之后是更换手机,最后是交回新手机、领取退款。他15 年来一直使用三星手机,不过经历这次风波后,他打算下次转而购买LG 牌手机。
上述律师事务所预计,提出第二起集体诉讼的Note7 用户可能会达到3000 人。
海外消费者失望
上海《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具敏盛就职于韩国一家大企业旗下的商社,因精通外语,曾多次前往境外长期出差。近来让他感到“闹心”的,并不仅仅因为Note7 退换货的手续复杂,更重要的是,他手中的Note7并不是在韩国国内购买的,而是在出差期间,在当地购买的。
“在韩国国内,大家买的都是合约机,直接去找通讯公司代理点就可以了。可是,我这个手机是在国外购买的,现在三星说‘在最初购买渠道处理’,可是我就算是想把它带到境外,Note7 已经是不能带上飞机了,那么我怎么才能带回到当地呢?”具敏盛无奈地说道。
之后,他立刻接连致电三星的客服并两次请假,前往当地的三星DigitalPlaza 服务站进行咨询,当时服务人员均表示“没有细则,请等待通知”。
最终,这个情况在经过具敏盛不断寻找三星官网,并多次致电以后得以解决。
不过,具敏盛还是忍不住吐槽:“在最初的三星官网很难找寻到有关的信息,初期的许多人员还不知道具体的处理方式,直到三星客服提供答案为止,我的脑子都是处于混乱的状态;虽然我以后还有可能选择三星手机,不过这个体验的确是非常遗憾的地方。”
然而,退货不便只是Note7 的此次提前下架,给韩国民众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之一。
另值得一提的是,外国电子商务平台Branding Brand 近日对1000 名消费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40% 的受访者都表示不会再购买三星手机,高于上次调查时的34%。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60% 三星手机用户还会继续购买三星手机。
或伤害韩国国家信用度
韩国的互联网上曾经盛传着一个段子:“要知道韩国的未来局势如何,只要看三星的董事长是否还在韩国。”虽然这的确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不过也足以看出韩国国内对于三星的依赖程度。
众所周知,三星电子所属的集团作为韩国最大的财阀之一,其旗下的子公司以及产业链支撑了韩国近20% 的GDP 和国税。
虽然近年来,有一些舆论以三星集团的一些弊端举例,认为“韩国没有三星也能发展”;但许多学者仍然认为,“考虑到韩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加入大型财阀的产业链生存的现实,而三星早已成为了韩国的‘标志性’企业,三星的危机,不仅仅是考虑金钱上的问题,更应该考虑对于韩国经济带来的就业、国家信用度等无形中、间接性的伤害。”
韩国央行25 日表示,三星Note7 的停产停售导致韩国制造业遭到重创,这可能最终导致韩国在今年第三季度GDP 的环比增速降低0.1% 到0.2%。三星目前对Note7 的爆炸原因仍毫无线索。
本文来源:http://www.qianmu.org/article/3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