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anmu.org-在美印度留学生比中国留学生更受就业市场欢迎 】
在美国就业市场里,印度留学生经常被拿来与中国留学生做比较:印度留学生超过60%都能拿到H1B工作签证,中国留学生只有6%能拿到,而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是印度的2~3倍。在美国硅谷,印度裔占总人数的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5%。在美国,很多本土及跨国企业都有很多印度人在当CEO或者是CTO、CFO。甚至哈佛大学商学院很多教授都是印度血统的,这一点上中国人更是望尘莫及。
中印留学生在职场上所体现的差距,在语言上就可见一斑:虽然印度英语口音带有浓重咖喱味,但他们从不惮于发声,英文作为大多数人的第二母语可谓是极强的优势;另外他们强调表达和辩论能力,语言组织得很快,说服力也很强,这样的习惯无疑给他们在企业的竞争里增添了砝码。然而中国人日常的英文交流没问题,课堂里很少发言,因此要走到高层,用英文辩论,阐述观点的时候就会显出弱势。
另外,中国留学生热衷抱团,对于融入当地朋友圈缺乏兴趣,这种习惯养成后在他们走入外企职场后就会显露出弊端:“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习惯,比如说他们在美国的企业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一起去吃饭、看球、玩儿,那就很难加入领导圈。”
事实上许多在美国读书的留学生应该都深有体会:美国人公认中国学生理工科突出,办事靠谱,但却鲜有人认为中国学生真的很聪明。在好莱坞经典的电影套路里,中国人通常都是天才的美国主角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后,因缺少技术支持而去求助的“提供工具”的配角;再不然就是学校里被嘲笑的书呆子,拥有好成绩只因为我们把别人社交玩乐的时间都用来“复制”书本。
因为他们眼里的中国人,从来不带在人群里振臂一呼,发表真知灼见的主角光环。
我是读International Relations的,做的课堂report可以拿到班里唯一的A,但真到了和美国人聊天讨论的时候,我根本插不上话。不是我不想说,就是整理好思路时他们已经谈到下一个话题了,专门给我机会说我又大脑一片空白。
就读于美国顶尖文理学院的Jessica如是说, 她的GPA常年高达3.9,可她形容自己在课堂里完全“不起眼”。
Jessica的状态符合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给教授和美国同学的基本印象:考试成绩好,然而课堂上沉默内向,讨论时不发言。这种情况的普遍造成美国教授在教学上不得不做一些并不利于外国学生的调整,如碰到那些基本上是中国学生上的课,老师减少甚至取消课堂讨论部分,偏技能型的理工类课程还好,有些美国学生见中国学生参与多的Social Science或Humanity的课,就索性回避。因为他们认为,课堂讨论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少了讨论,就少了许多收获。
有很多同胞会愤愤不平:其实你们讨论的东西我们都明白,甚至想的比你们更深远,只是我们懒得说,或者来不及说。然而中国学生的沉默,伤害最多的还是我们自己:不仅让我们丧失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更是对日后的就业升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来源:http://www.qianmu.org/article/3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