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

    坐标

    49°15′02″N 123°06′43″W

    国家

    加拿大

    州省

    英属哥伦比亚省

    著名学校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西门菲莎大学

    温哥华市(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低陆平原地区一沿岸城市。据2011年人口普查所示,温哥华市内有603,502名居民,而大温哥华地区的人口则超过230万,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会区,以及全国第三大都会区;市内人口则在全国排行第八。

    欧洲人抵达温哥华一带后,区内经济早期主要依赖于林木业。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于1887年延至温哥华后,温哥华成为北美西岸水陆路交通的主要枢纽之一,更构成远东地区、加拿大东部和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一环。温哥华港现时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货物总吨数计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此外,温哥华的自然环境深受游客欢迎,令旅游业成为市内继林木业后第二大经济支柱。温哥华也是北美继洛杉矶和纽约后第三大制片中心,更有“北方好莱坞”之称。

    温哥华近年经常在各项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调查中名列前茅。温哥华亦曾于2010年与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联手举办冬季奥运会和冬季残奥会。

    历史

    原住民族与欧洲人探索活动

    考古学界的发现,原住民族在8000至10000年前已于温哥华一带出没,并于现史丹利公园、福溪、基斯兰奴、格雷岬和菲沙河口等地设有村落。

    西班牙海军长官纳尔维斯于1791年航行至现西格雷岬和布勒内湾,是首位探索该带水域的欧洲人;然而,亦有説英国的德雷克早于1579年已航行至此。1792年英国航海家乔治·温哥华航行至此并展开勘测。西北公司的皮毛交易员西门·菲沙和他的船队于1808年沿菲沙河抵达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一带,是记录中第一批登陆现温哥华市的欧洲人。

    早期发展

    1858年菲沙河谷淘金潮的消息传出后,超过25,000名淘金人士抵达低陆平原补给并准备前往不列颠哥伦比亚内陆,却没有进入现温哥华市的范围。现市界以内首个欧洲人聚落待1862年才于现马宝区一带出现。布勒内湾对岸的穆迪围(今北温哥华市)于1863年出现一个锯木工场,标志着温哥华一带伐木业的开始。后来现布洛顿角一带出现了另一个锯木场,但因该带急湍的水流不利运作而于1867年迁至现歌雅街的尽头,改称喜士定木厂,并成为日后温哥华发展的核心地点。杰克·戴顿于1867年在喜士定木厂附近建立一间酒吧,现称煤气镇的聚落亦围绕着酒吧逐渐成型。

    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政府于1870年在煤气镇进行勘查并划出一个名为“固兰湖”(Granville)的镇址;名称来自时任英国殖民地大臣固兰湖伯爵。凭著其深水海港的地理优势,固兰湖镇址从多个地点(如满地宝、二埠和域多利)中脱颖而出,被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PR)选为其铁路总站所在。温哥华于1886年4月6日正式设市,名称来自乔治·温哥华,当时的南界仅及现16街。(16街以南的地带于1892年设为南温哥华自治区。)同年6月13日发生温哥华大火,整座城市被摧毁。温哥华消防局其后正式成立,重建工作亦迅即展开。温哥华于1881年约有1000名居民,到1900年上升至2万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万人。

    随着CPR开通至温哥华,有份兴建铁路的华工亦顿时失业。被遣散的华工滞留温市讨生活,并形成华人聚落。到1887年华埠人口约有90人,“China Town”一词更出现于本地主流报章中。由于温哥华位处菲沙河河口,河水盐度自然较菲沙河上游为高,早期华人亦因此将此处称为“咸水埠”。其后开始出现“Vancouver”的音译,但初期没有统一音译,“湾高花”和“温哥巴”等皆为人所用。到了清末民初,音译逐渐统一为“云高华”或“云哥华”,并衍生出“云埠”和“云城”的简称。

    温哥华市于1929年1月1日与南温哥华自治区和灰角自治区合并,市界线维持至今。合并后温市人口达228,193人。

    近况

    为庆祝建市百周年,温哥华于1986年举办世界博览会,随之而来的地标建筑和基础建设(如加拿大广场和架空列车)为温市带来一番新景象。世博过后福溪会址和耶鲁镇一带更是脱胎换骨,从荒废工业用地转型成高密度住宅区。

    温哥华再于2010年连同威士拿等城镇举办冬季奥运会和冬季残奥会,成为历届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之中的首个沿岸城市、冬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以及都会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地理

    温哥华地理位置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沿海地区,坐落布勒半岛西部,南面濒临菲莎河北支流,北面则濒临布勒内湾和英吉利湾,是加拿大西岸最大的港口。温哥华背靠海岸山脉,面向乔治亚海峡。虽然纬度较高,但因有暖流经过,所以冬季一般不常降雪,港口不结冰。

    温哥华市的城区座落布勒内湾和福溪之间的半岛,并包括市中心、西端区和史丹利公园。福溪以南和以东的地区则可依安大略街分成温西和温东。此外,市政府亦将市内范围划分成23个社区。

    温市隶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辖下的大温哥华区域局;区域局辖下除温市外另设20个市镇,包括列治文(Richmond)、本那比市(Burnaby)、素里市(Surrey)等。温市西邻大学保留地,北面隔着布勒内湾与西温区、北温区和北温市相望,东临本那比,南面隔着菲沙河北支流与列治文为邻。

    温哥华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市内草地常绿、繁花似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一般在摄氏20度左右,冬季气温一般在摄氏0度以上。11月份温哥华的气温在一般保持在3℃-9℃之间,温润而舒适。冬季很少下雪,但雨水充沛,为温哥华带来“加拿大雨都”之称。

    人口

    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故意鼓励发展商在温哥华的西端区兴建多层住宅大厦,从而构成一个紧凑的城市核心,亦有利于鼓励市民乘搭公共交通,骑自行车和步行。据2001年人口普查所示,温哥华市中心半岛的人口密度达每公顷121人(即每英亩49人)。温市政府亦继续推动政策鼓励高密度发展。温哥华被称为“街坊城市”,而每个社区都有其独得性格和种族结构。

    开埠初期,英格兰裔、苏格兰裔和爱尔兰裔的居民曾经占市内人口的多数[33],而英裔社群的文化和特征于某些地区仍然非常明显,尤以南固兰湖和克里斯戴尔为甚。然而,随着温哥华逐渐发展成太平洋沿岸的贸易中心,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也相继移居此地,令温哥华的族裔结构渐趋多样化。

    温哥华是华人重镇,通用广东话(粤语)、普通话(国语)及其它各种中国方言。《中英联合声明》于1984年签署后触发了从香港前往加拿大的移民潮,而作为加拿大亚太门户的温哥华亦接收了大批香港移民,为该市的种族结构带来重大变化。连同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移民,温哥华成为华裔人口最集中的北美城市之一,而温哥华华埠也是北美除旧金山以外最大的唐人街。亚裔移民的抵步亦延续了温哥华作为移民热门目的地的角色。市内其他主要亚裔族群包括南亚裔(主要是旁遮普裔)、越南裔、菲律宾裔、印尼裔、韩国裔、柬埔寨裔和日本裔。此外,市内的拉丁美裔人口亦不断增长,当中主要来自秘鲁、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和墨西哥。

    温哥华的同性恋社群颇具规模,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加拿大继安大略省后第二个允许同性婚姻的省份。市内大多数同性恋夜店和酒吧都集中于市中心戴维街(Davie Street)一带,而该处亦构成温哥华的同志村——戴维村(Davie Village)。温哥华每年一度的骄傲游行是全国最大规模之一

    经济

    温哥华位处太平洋沿岸,而且是横贯全国的公路和铁路的西端终点,令本市成为国内工业重镇之一。温哥华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每年与全球90个国家的贸易额高达430亿加元。温哥华地区亦是多家林木业和采矿业公司的总部所在,而近年软件开发、生物科技和电影业等行业的发展也相当蓬勃。温哥华更是北美继洛杉矶纽约市后的第三大制片中心,为本市带来“北好莱坞”(Hollywood North)的称号。

    温哥华四周风景宜人,是一个主要旅游点。市内的多个公园(如史丹利公园和伊利沙伯王后公园),加上环绕温市的高山、海洋和森林,以及区内的种族多样化,皆是吸引游客的卖点。大温地区内的其他景点包括:狮门桥、加拿大广场著名的“五帆”建筑、葛劳士山(Grouse Mountain)、卡皮拉诺吊桥、固兰湖岛、煤气镇和华埠等。北美著名滑雪胜地威士拿与温哥华距离约两小时车程,并与温哥华联手举办2010年冬季奥运会。温哥华也有一个大型邮轮码头,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次在温哥华展开他们的邮轮假期(通常是前往阿拉斯加)。[44]

    温哥华虽深受各界欢迎,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代价。温哥华的房屋价格为全国之最,在2006年的全球排名中也位居第13位。

    交通

    温哥华的有轨电车系统建立于1890年6月28日,连接当时的固兰湖街桥及西敏道(现缅街)。不足一年后,二埠-温哥华电车公司(Westminster and Vancouver Tramway Company)开办了加拿大第一条市际电车路线,加速了社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市中心的发展。[48] 不列颠哥伦比亚电力铁路公司(British Columbia Electric Railway)后来成为市区及市际电车系统的营运商,直至电车系统于1958年完全被柴油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取代为止。

    在1980年代,市政府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决定禁止在温哥华市区兴建高速公路。[50]唯一的例外就是横加公路,但它也只是位于市区东部的边缘而已。

    温哥华与水为邻,桥梁在对外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温市在北面以狮门桥和钢铁工人纪念第二海峡桥与西温和北温连接,南面则有亚瑟·莱恩桥、渥街桥和乃街桥通向列治文,而布勒桥、固兰湖街桥和甘比桥则跨越福溪。

    运输联线负责为大温地区管理道路网及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包括:普通巴士和B-Line快速巴士线;连接温市中心及北岸的海上巴士;架空列车捷运系统;还有提供市郊通勤服务的西岸快车。架空列车系统现时共有三条路线,分别为博览线、千禧线、和加拿大线。

    太平洋中央车站是城际铁路服务的枢纽,前往国内其他地区的铁路服务和通往美国西雅图的卡斯卡德号列车皆自此出发,分别由维亚铁路和美铁营运。

    温哥华国际机场(YVR)位于温市以南列治文市的海岛,是加拿大第二繁忙的机场,也是北美西岸第二最多国际旅客抵步的机场。然而温哥华机场联外铁路迟至2009年才完工,主要是配合2010冬奥。另外,温哥华海港亦有提供水上飞机服务。大温地区亦有两座不列颠哥伦比亚渡轮码头,分别位于西温马蹄湾及三角洲措瓦森,提供前往温哥华岛等地的渡轮服务。

    教育

    温哥华教育局为温市和大学保留地提供公立教育,辖下包括74所小学、18所中学和7所成人教育中心,学生人数达11万人(当中包括31,000名小学生、25,000名中学生和48,000名持续进修学生)。

    大温地区内有五所公立大学,当中最大的两所分别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和西门菲沙大学(SFU),两校学生总数超过8万人。2006年UBC在《新闻周刊》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名列第27位,而SFU则于2009年获《麦其连杂志》评为全加拿大最佳综合大学。大温另外三所公立大学则为卡皮拉诺大学、艾蜜莉卡艺术及设计大学和昆特仑理工大学。此外,大温其他大专院校还包括温哥华社区学院(VCC)、兰加拉学院(曾为VCC第三分校,1994年4月独立)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

    海外学生和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在上列各教育机构的学生人口中占相当可观的比例。温哥华教育局在2008至2009年学年的学生人口中,有53%在家里并非说英语

    文化

    温哥华公共图书馆负责营运市内的22所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超过267万项,当中约一半藏于市中心总馆。

    温哥华美术馆拥有约1万件永久收藏品[61],是全国第四大[62]和加拿大西部最大[63]的美术馆。

    媒体

    温哥华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媒体中心,多数的全国性媒体都在温市设有办公室。温哥华的两份主要英文报章-《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以大报形式发行)和《温哥华省报》(The Province,以小报形式发行)-皆由邮报传媒网络公司旗下的太平洋报业集团发行。总部设于多伦多的全国性报章《环球邮报》近年亦增设了大温版,以求增加在大温地区内的销量。市内也有数份免费报章,包括《24小时》和《都市日报》。加拿大国营频道、CTV电视网、环球电视和Citytv都在温哥华设有分台。

    温哥华的种族多样化,亦造就市内多元文化媒体的蓬勃。《明报》、《星岛日报》和《世界日报》均有发行加西版,而多元文化电视台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分台(OMNI British Columbia)亦有制作粤语、国语和旁遮普语的新闻报道。此外,新时代传媒集团旗下的两条收费电视频道(以粤语为主的新时代电视和以国语为主的城市电视)均可在大温地区内接收。另外,温市共有三条电台频道服务华裔社群,分别是加拿大中文电台旗下的AM1470和FM96.1,以及汇声广播公司旗下的AM1320华侨之声。

    参考资料:

    (1) 温哥华 维基百科


    Tue May 06 16:36:58 CST 2014
    最后修改时间: